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看了她才了解爱唠叨是真烦……

   日期:2024-12-16     来源:www.cshuien.com    浏览:654    
文章简介:导读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适可而止,过量了即便是好东西也会变得不好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也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发生。


导读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适可而止,过量了即便是好东西也会变得不好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也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发生。

01

闫妮和张嘉译近期有个新剧《少年派》正在热播,剧情主如果四个高中生的成长故事,校园戏占的篇幅不少。

虽然我没一集一集地挨着追,但闫妮和张嘉译这对当年因《一仆二主》火遍大江南北的“红树CP”,这次再度合作的戏份还是挺有看头的。

剧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这个角色,是一个家有高中生的中年母亲,集所有母亲的典型于一身。

全剧第一个亮相就是这么一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试问什么母亲没这么说过自己?

就说第二集中孩子住校第一个周末回家吃饭时的一个片段吧。

孩子头一次住校,王胜男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就惦记住孩子在学校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很不容易盼来了周五放学孩子回家,做了一大桌子孩子爱吃的菜,刚进门娘两个那个亲啊!

可是吃饭时她一直跟孩子没完没了地说,还要干预孩子学校社团的选择,果然,没几分钟母女两个就吵上了。

母亲随即调转火力,开始唠叨孩子饭前没洗手。好吧,打肥皂的次数、冲水的时间全都要说一遍。

尽管女儿的抵触情绪已经非常明显了,王胜男还是在说,直到把女儿说烦了,回房间用不吃饭表示抗议。

她还不忘加一句饭后刷牙了没……虽说有生气的成分在,但唠叨也是真唠叨了。

看到王胜男对女儿很多方面的管束和干预,还有无休止的唠叨,网友们感叹这就是我们的亲妈,还有不少人说在王胜男身上看到了我们的样子。

那天我的一个闺蜜也在群里感叹自己平时就王胜男如此,儿子说她一直说说说的非常烦,她原来都不感觉,看了王胜男后才发觉是真挺烦人,将来得克制了。

这么看来,这个角色能引起大伙的共鸣,除去闫妮精湛的演技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日常如此爱唠叨的母亲实在是太多了。

02

上周末带六六去上音乐课,我坐在教室外等,旁边坐了一对母子。

小孩子大概8、9岁的样子,应该是跟母亲一块陪妹妹来上课的。

这个母亲从坐下开始就一直在跟小孩子说关于学习的事儿。

我听来听去无非就是要认真学习不要贪玩,多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之类的话,小孩子刚开始还会“嗯”两声回话。

慢慢往后就皱起眉头愈加不耐烦了,最后应该是终于忍不住了,打断母亲,说:“妈,我了解了了解了,你都说多少遍了,我听得头都大了!”

不要说这孩子了,我坐他们旁边听的都有点儿受不了了。

虽然我也理解这个母亲,她就是想趁跟儿子都空闲的这个时间,跟他聊聊学习,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她没意识到由于自己说的太多,本来还能听的进来的孩子最后也由于不耐烦和反感做出了反抗的行为。

这个小孩子不耐烦的感觉大伙估计都有共鸣。

我当时下意识地就代入了自己。

我本身就是个不喜欢啰嗦的人,从小就不喜欢听人长篇大论地叨叨和说教。

有问题指出来就好,一直翻来覆去地说,我头真的会犯晕,不耐烦和反感的感觉会占据我全部的思想,那个本该注意的问题反而可能被忽略了。

03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讲的是一个人假如受的刺激过多、过强与用途时间过久,就会产生的一种极为不耐烦的反抗心理。

孩子们不喜欢母亲唠叨,就是由于这个。

在《我的前半生》中,陈道明饰演的老卓曾给唐晶说过一个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故事《杰米扬的鱼汤》

我感觉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对“超限效应”做个直观讲解。

故事的大意是:一个朋友去拜访杰米扬,杰米扬特别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他。

朋友喝了第一碗感觉味道很好,很认可,杰米扬便劝他喝第二碗。

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不以为意,仍一个劲儿地劝朋友再喝一碗。

最后,可怜的朋友终于忍无可忍,夺门而出。自此,他再也没来拜访过杰米扬了。

这个寓言所要表达的就是大家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适可而止,过量了即便是好东西也会变得不好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也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发生。

04

一直唠叨个不停的王胜男式的母亲们,可能觉得只有不断重复地说才能对孩子起到警示用途,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跟孩子唠叨多了,他由于逆反心理,不但听不进来,可能还会跟你反着来,少说几句反而成效更好。

在遭到别人的说教,特别是批评时,人的心理会产生波动,这个波动的恢复需要时间。

刚开始爸爸妈妈就某件事批评孩子时,他内心或许会有内疚的情绪,给他时间可能就同意了。

假如爸爸妈妈继续一直重复的唠叨,孩子就会变得不耐烦,大脑就不愿再接收任何信息了。

由于这让他的心理波动没时间恢复,情绪反应愈加大,反抗心理也就强烈起来,这个时候无论大人再怎么说他一定都听不进来了。

有的母亲或许会说,我也了解唠叨不好,可是孩子不长记性啊!我感觉这是把“多次提醒”和“唠叨”混为一谈了。

的确,孩子出现的不少问题,并非大人说一次他就能改正或者记住的,需要要大人提醒不少次才行,这个没问题。

我所说的不要“唠叨”,是期望大伙不要在每次提醒孩子的时候都一遍一遍地说太多,这是导致孩子抵触的重要原因。

就譬如孩子在学习上一直粗心的这个问题,一定不可以指望提醒他一次将来就变细心了。

作为爸爸妈妈,发现他由于粗心而犯了错误时,该说必须要说,只是每次说的时候最好克制一下自己。

态度可以严厉,但别啰嗦,话不在多,而在于适合,不要一直说一直说地唠叨,要给孩子时间消化。

之后假如他又由于粗心有错,那就再批评再强调。

不要简单地重复说过的话,可以参考当时的具体状况,选择另一个角度或者换种说法,如此孩子厌烦和逆反的心理才可能减少。

其实关于唠叨这事儿,说不好听点儿,就是说话的人太过自我,只想着把自己想说的一股脑地倒出来了,喋喋不休地发泄我们的情绪,全然没考虑“听”的那一方的感受。

表面上看,唠叨的父母是为了教育好孩子,事实上要我说,越是这种表现的父母,越是说明了他一个人内心充满了焦虑。

他只是在通过对孩子反复不停的说教来宣泄我们的焦虑罢了。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他除去不停重复地说,估计也不懂别的办法吧!

总之,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其他的“听众”,筹备开始说教前,可以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考虑。

再好的东西假如反反复复强加于人,就会和杰米扬的汤一样让人讨厌了。

起不到用途的唠叨,还是忍住少说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看了她才了解爱唠叨是真烦……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